“头条.中国,正在大挖运河”
中国大运河:千年文脉的现代传承与保护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大运河以其宏伟的规模和深远的影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2024年8月19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回顾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展望这条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的全新风貌。
中国大运河,这条绵延近3200公里的水上巨龙,不仅承载着2500多年的历史,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指出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这条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1^]。
十年来,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沿线各地坚持“保护优先”,对运河生态进行综合整治,改善水质和周边环境,使得岸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河良好生态得以重现。特别是扬州的古邗沟,经过统一规划和彻底整治污染,成功地恢复了生态,成为大运河生态修复的典范[^1^]。
在传承方面,大运河沿线城市依托自身资源和特色,传承运河文化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的窗口,更是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1^][^17^]。
利用方面,大运河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沿线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的打造,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空间,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文化旅游的繁荣[^15^]。
面向未来,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将继续。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这条“黄金水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化力量[^1^]。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条流动的历史记忆,能够继续在新时代中川流不息,传承千年文化韵致[^18^]。
这个时间,其他APP也有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