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有轨电车停运,什么信号?.及时止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性选择。”
在2024年8月12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多地有轨电车因各种原因停运,这背后反映出了怎样的信号?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梳理,我们发现,佛山高明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因设备设施需安排检修而暂停运营[^1^]。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上,该线路在三个月前决定终止运营,并修复路面且新增2条汽车车道[^1^]。此外,甘肃天水因举债上马建设有轨电车项目而被通报,一期线路年收入仅160万元,而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二期工程因资金投入不到位迟迟未能建成[^1^]。
这些事件背后共同的问题是:投入成本高企、客流量不足、速度过于缓慢、占用交通资源、财政补贴陷入无底洞[^1^]。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停运或暂停规划,及时止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性选择[^1^]。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开通了有轨电车,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长春等一二线城市,也有文山州、黄石、淮安、红河州、天水、三亚等普通地级城市的身影[^1^]。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员,被视作广义上的“地铁”,因其审批门槛低、建设相对容易,引发众多低能级城市的竞逐[^1^]。
然而,与地铁相比,有轨电车规划几乎没有什么门槛,而审批权就在地方政府手中,既没有GDP、财政、人口等层面的硬约束,也没有客运强度等高标准的制约[^1^]。但作为中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有轨电车介于地铁与公交之间,尽管占用道路资源,但造价仅为地铁的1/5,建设周期只有一到两年时间[^1^]。
有轨电车因其环保特性和能显著提升城市交通档次的优势,常被视为改善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工具,甚至被寄予吸引投资和人才的期望[^1^]。这些优点使其成为许多大城市远郊区域及中小城市的首选交通方案。但实际运营中,由于客流不足和高昂的运营成本,许多城市的有轨电车项目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面对停运或拆除的命运[^1^]。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许多城市的有轨电车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营表现,但面对固定高企的运营成本,这些交通系统的维持往往需要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数额可能高达数千万至数亿人民币[^3^]。随着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地方政府面临更严格的财政约束,因此,对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项目的财政补贴也变得更加审慎[^3^]。
在这种背景下,对无效或低效项目进行及时止损成为理性的选择。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深思熟虑。有轨电车项目的停运或拆除,虽然令人遗憾,但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
这个时间,其他APP也有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