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纷纷裁撤“招商部门”,什么信号?.招商反内卷,影响最大的或是中西部城市。”
在2024年8月9日,中国多地政府纷纷裁撤内部招商部门,这一举措标志着招商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正式实施,传统的招商模式,包括财政奖补、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等政策,面临着重大调整[^1^]。这一政策变革旨在构建“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限制不正当竞争,促进要素的正常流动[^1^]。
裁撤招商部门的行动是响应“反内卷”号召的具体体现。重要会议强调了强化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1^]。《人民日报》亦指出,招商引资应从比拼优惠政策转向比拼营商环境,创造“改革高地”,避免内卷式恶性竞争[^1^]。
对于中西部城市而言,这一变革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与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相对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招商竞赛中往往依赖税费政策、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使得中西部省份在财政承受压力方面面临挑战,土地政策的变化也使得土地指标和财政资金将更多地与人口流动挂钩,这对中西部地区产生了历史性的转变[^1^]。
未来,招商竞争将更多地比拼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经济产业或资源禀赋,软环境则是营商环境。然而,营商环境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一些地方在打造网红城市或制定招商补贴、人才补贴政策时,也可能因负面事件或财力问题而影响地方形象和公信力[^1^]。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广州、南京、宁波、厦门等城市在法治政府评估中位居前列,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四川在省份营商环境研究中排名靠前[^1^]。这表明,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于中西部城市来说,如何在新形势下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将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个时间,其他APP也有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