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双减”已三年,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教育差距或扩大|教育观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高收入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所能获得的教育服务有明显分化趋势”
根据搜索结果和用户要求,以下是重新编写的新闻标题和正文。
新闻标题:
“双减”政策三周年:教育分化趋势加剧,家庭收入差异影响教育公平
2024年7月29日,财新网发布的一篇教育观察文章指出,在“双减”政策实施三周年之际,家庭教育服务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一现象不仅在课内教育中显现,更在课外教育资源的获取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平等。高收入家庭的子女相较于中低收入家庭,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拥有更多机会和优势。
“双减”政策自2021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教育公平[^2^]。然而,三年后的今天,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似乎有扩大之势。
教育的不平等与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密切相关。根据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的研究,教育在社会分层和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优势阶层再生产的手段[^1^]。城市或优势阶层家庭利用更丰富的资本,帮助子女在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导致教育机会的城乡和阶层差异加剧[^11^]。
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子女的教育成就有着显著影响。刘保中在其著作《家庭教育投入:期望、投资与参与》中提出,家庭教育投入是教育再生产的关键机制,不同家庭在教育期望、投资和参与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教育获得[^10^]。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虽然学校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和参与仍然在教育不平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势阶层家庭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如私人辅导、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等,继续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综上所述,尽管“双减”政策的初衷在于促进教育公平,但实际效果受到了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挑战。为了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施策,包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家庭合理参与教育等,以减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
这个时间,其他APP也有消息推送: